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体育品牌发展放眼未来 鞋企内管再掀环保风暴 |
编辑:杭州德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字号:大 中 小 |
摘要:体育品牌发展放眼未来 鞋企内管再掀环保风暴 |
最近,在乔丹、飞克、喜得龙等品牌鞋企的工厂里,不少刷鞋胶的工人脱下防毒口罩,告别了呛鼻的气味。不是他们转换了工作岗位,而是企业置换了鞋材粘合剂。扫除国际贸易壁垒、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鞋厂工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一场改油性胶为水性胶的革命即将在我市鞋产业引爆。
“更换水性胶须经历多长适应期?”“与传统油性胶相比,使用水性胶粘合鞋材,一条生产线可节省4名工人。”近日,“晋江鞋材粘合剂行业高峰论坛”上,鸿星尔克、乔丹、飞克等多个品牌企业负责人交流了近期革新鞋材粘合剂的经验与困惑。 本期主持人:记者陈云青 本期采访嘉宾: 熊益清鸿星尔克集团副总裁 吴成建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鞋业事业中心生产部二厂厂长 田井平飞克国际控股有限公司A部生产总监 告别难闻臭味 记:与传统油性胶相比,水性胶有何性价比优势? 熊:在鞋厂使用油性胶的厂区,长期被难闻的挥发性气体笼罩着,这些鞋厂每年都有大量的有机溶剂被排放到大气层,有机溶剂进入大气层后可能形成大量的光化学烟雾及酸雨等。相比之下,使用水性胶的厂区却可以在没有排气系统的情况下,做到无臭,较为环保。 对消费者而言,水性胶粘合的鞋子不再含有大量挥发性有机溶剂,穿起来更舒适健康。 吴:由于油性胶较为浓稠,此前工人每粘合一只鞋,需要刷两次,且上胶阻力大。使用水性胶后,工人只需刷一次就能稳定地粘合鞋底与鞋面,这不但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也为企业节省了用工成本。 以本企业为例,使用水性胶后,平均每条流水线可节省4名工人,16条流水线可节省60余名刷胶工人。反映在终端零售上,这意味着,消费者能以更低价格买到更环保的鞋子。 田:水性胶进入中国也有十多年了,但由于部分企业对环保重视不够,或者担心新材料带来的制鞋工艺变化,使原本熟练的工人不得不重新适应调整刷胶方式,导致工期延缓,因此,前几年水性胶在国内基本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随着泉州部分鞋企的试水成功,这两年来,水性胶越来越受我市企业欢迎,现已有近十家前期观望的企业开始在一两条生产线里引入水性胶制鞋。 破解贸易壁垒 记:企业使用情况及市场对水性胶认可程度如何? 熊:当前,欧盟部分国家将环境因素作为一种贸易保护的武器,以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为原则,用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限制进口,如欧盟对运动鞋或皮鞋胶水中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含量均有限定要求,以此设置贸易壁垒,致使一些不使用环保鞋材的出口企业蒙受损失。 吴:近年来,欧美进口国家对鞋子的环保性要求越发严格。国内生产的鞋子若达不到当地的环保指标,就可能面临价格打折甚至退货、销毁的困境。为适应国际环保需求,目前国内为耐克、阿迪达斯做代工的鞋企及鸿星尔克、乔丹等品牌鞋企都已使用了水性胶等环保鞋材。 对企业而言,使用环保材料不但可制造出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还可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优良的品质树立企业形象及品牌信誉度,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降低原料成本 记:鞋企更换新材料是否能节省成本? 熊:从成本角度看,15公斤每桶的水性胶约600元,比传统油性胶贵2倍左右,但水性胶普遍具有用量少的特性,实际用量为油性胶的1/3。同样生产一双品质一样的运动鞋,采用水性胶新材料的制鞋成本比原来降低10%。 当前,国内已有多个品牌企业成功使用水性胶,如红蜻蜓集团使用水性胶后,5000多名生产工人不用再戴口罩作业,同时由于水性胶用量少,原来高耗电排风扇可以下岗,节省的原料成本和电费一年就超过250万元。 当然,企业必须意识到,刚开始使用新鞋材时,成本可能会有所上升,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适应过渡阶段,但企业可运用管理减少胶水浪费。如在培训工人上,工厂可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培训,即先培训一小部分工人,在其可以熟练操作使用之后,带动其他工人。 田:虽然新材料水性胶的价格并非高不可攀,但其配套的干燥设备却给不少企业带来了资金瓶颈。由于水性胶需较长的干燥时间和较高的干燥温度,干燥工艺条件要求严格,因此企业必须把以前的工艺打乱,引入新设备做技改。这项设备更换,平均一条流水线须耗费20多万元,这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是笔不小的开支。 事实上,政府常常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环保材料、做技改项目等。企业应多关注每年的技改补助项目申报,在投入设备改造后,可向政府申请技改资金补助。 刺桐时评:一桶胶水的责任 看起来只是一道小小的工序改变,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可以清新工作环境,有益员工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打通国际市场绿色通道,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和形象,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小小的一桶胶水,竟承担了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好处这么多,为何还有不少企业不愿尝试呢?诚然,前期投入成本不少,生产流程要重新熟悉,然而如果“阵痛”过后,企业能走在队伍前面,将不愿改变的远远甩在后面,那这样的“阵痛”难道不值得去经受吗? 能够做大的企业,眼光总是比别人看得更远。只盯着眼前暂时的“损失”,这样的企业是很难有竞争力的。 |
上一条:南京打造世界体育名城,先让公众发声 | 下一条:探路者:成长还需观察 |